WEDCV155VD5RRV515DV |
... 作者:末小北 配圖:來自於網絡 01 以前經常聽身邊人說,談戀愛是兩個人的事情,只要彼此眼裡只有對方,那麼他們的愛情一定是美好而又幸福的。 的確,彼此只有對方的愛情里,兩個人都是幸福的,並且也是讓旁人羨慕的。 可是,一旦兩個人從戀愛上升到結婚,那麼這件事就再也不只是兩個人的事情了,而是兩個家庭的事情。 因為,兩個人結合組建婚姻,是把兩個互相沒有任何交集的家庭,通過兩個人的婚姻這條紐帶,聯繫到一起的。 雖然說結婚這件事,是女方嫁到了男方家,但這並不意味著女方從此就再也跟娘家人沒有任何關係了。 尤其是那些獨生子女的家庭,兩個孩子結婚以後,更是和兩個家庭密不可分的,因為雙方的父母都需要照顧。 所以,當兩個人結婚之前,一定要先看好對方的家人,可是在看對方家人的同時,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要看好對方的人品。 有時候,當兩個人正處於熱戀期的時候,或許正被愛情沖昏了頭腦,並不能夠發現對方身上存在的缺點,反而當兩個人的感情穩定了之後,一些問題也就會隨之而來了。 而這個時候,如果兩個人已經結婚了,那麼可能就會更加的麻煩了。 ... 02 米粒(化名)是一個城裡姑娘,她的父母都是大學教授,從米粒出生那一刻開始,就一直享受著幸福的生活。 因為,她家裡不僅經濟條件好,並且米粒的父母,也都是知識分子,給予米粒的,也都是最好的教育。 雖然米粒從小生活條件優渥,可是她在父母的教育下,並不是那種養尊處優、嬌滴滴的「大小姐」,她反而是非常知書達禮,善解人意。 父母一直就對米粒寄予厚望,米粒從小的學習成績就非常好,讀的也是一所不錯的大學。 在大學的校園裡,米粒認識了楊成(化名)。 楊成是一個很帥氣的男人,不過從小生活在一個偏遠的農村。楊成的性格有些內向,平時就不太願意跟人交流,給人的感覺,看似是有些高傲。 其實,在楊成的心裡,他是比較自卑的,這主要還是因為,家庭條件以及他成長環境的關係。 ... 米粒是屬於那種特別活潑的姑娘,所以為人一直都是樂觀向上,她跟同學的關係,一直都是相處的非常的不錯,她在眾多同學中,也算是比較出眾的。 當然了,追求她的男孩子肯定不少。 在眾多的同學中,楊成就屬於那種不活躍的人,如果說他也引起了同學們的注意,那一定是他的外貌了。 畢竟,人們多數還都是外貌協會的,楊成的確算是一個帥哥。 楊成和米粒的交往,不用說,肯定大家也能夠猜得到,是米粒主動告白的,畢竟楊成的性格,決定了他沒有勇氣去追求高高在上的米粒。 但是,剛開始給人的感覺,就是楊成對米粒不屑一顧的,可是當米粒表白後,楊成立馬就答應了米粒的表白,兩個人也正式的在一起了。 從兩個人在一起之後,楊成一直都對米粒非常好,可以說楊成對米粒是百依百順的。 ... 03 如果說,用什麼來評價楊成對米粒的好,只能說是,除了物質上楊成不能夠滿足米粒,其他方面,楊成都做得很好。 當然了,對於楊成物質的匱乏,米粒也是能夠理解的。米粒知道,楊成家裡的條件不好。 兩個的感情發展的一直都是非常順利的,以至於米粒和楊成在畢業以後,就決定要結婚了。 可是,當兩個人說結婚的時候,卻遭到了兩家人的反對。 米粒的父母反對,是因為他們覺得楊成是個「鳳凰男」,家庭條件雖然不能決定一個人的素養,卻能決定一個人未來的走向。 尤其像楊成這樣出身的人,如果他能做到事事明智,那麼他會被很多人稱讚,並且將來也會有很大的出息。 可是,平時米粒的父母見到的楊成,不僅沒什麼高的志氣,遇到什麼事情的時候,總愛提到他的家裡人。 ... 比方說,米粒的父母約楊成在一家不錯的飯店吃飯,楊成總會不自覺地說:「以後我可得帶我父母來這麼好的飯店來吃飯。」 這話聽起來是孝順的表現,可是每次都如此,那就有些「鳳凰男」的潛質了。 米粒的父母,始終就想給女兒找一個門當戶對的男人,他們覺得楊成不是那個「門當戶對」的人。 而楊成的父母,他們反對的原因是讓人意想不到的。 楊成的父母覺得他們自己供養出了一個大學生,自己的兒子是無比優秀的,結婚娶妻的話,必須娶個父母當官的女孩,或者是父母都做大生意的女孩。 在他們眼裡,米粒的父母雖然是教授,跟「老師」是沒任何區別的。 所以,當他們得知米粒的父母都是「老師」的時候,直接說米粒配不上他們的兒子。 從楊成父母的表現中,也可以很清楚地看得出來,楊成早已被迫成為了一個「鳳凰男」。 ... 04 不過,不管誰的父母反對,最後楊成和米粒還是在一起了。 米粒說服了她的父母,因為她是真心愛楊成的,她還跟父母保證,在她和公婆鬧矛盾或者有什麼衝突的時候,楊成肯定會理智應對,不會讓她吃虧。 所以,米粒的父母看在女兒真心一場的份上,沒有堅持反對。 不過,楊成十分清楚自己的幾斤幾兩,知道自己雖然大學畢業了,可是在這個社會上,要想真正的立足,要想靠自己去買房買車,的確不容易。 所以,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父母之後,他父母也就沒再繼續反對。 兩個人的婚禮如期而至,在結婚之前,米粒的父母給他們買了房子,買了車,畢竟父母是不想要委屈了自己的女兒的。 如果說結婚之前,兩個人之間沒有什麼矛盾,可是結婚之後,兩個人的矛盾就顯現出來了。 ... 因為在兩個人結婚後,楊成的父母就覺得自己的兒子都留在了大城市了,那麼自己也應該跟著住在城裡享福。 所以,從兩個人結婚那天開始,楊成的父母就沒有回農村。 剛開始,米粒想著公婆只是想要在這住幾天,什麼也沒說,並且她還帶著公婆四處逛逛,給他們買衣服,買鞋子。 可是,公婆並不認為兒媳婦這麼做,是賢惠的表現,反而覺得這是自己的兒子有能耐,不僅沒有好好對這個兒媳婦,反而總是挑三揀四。 平時米粒上班,他們老兩口在家裡,不僅不做家務,還把農村人的一些陋習都帶進來。 在家裡隨地吐痰不說,還在陽臺上養起了雞,每天弄得滿屋子臭氣熏天。 這些米粒本來是跟公婆說過的,就連楊成也覺得有點厭惡。可是公婆卻有一大堆的理由,說他們在農村呆習慣了,沒事做的話,會閒出毛病來。 ... 05 聽到這裡,很多人肯定認為米粒的公婆是很喜歡做家務的,畢竟他們不愛閒著。其實不然,他們所謂的不想閒著,是不想放過刁難米粒的機會。 在家裡,只要米粒不回家,他們不僅不洗衣服,連飯也不做,就等米粒下班後做所有的家務。 剛開始米粒能忍受,可是日子久了,米粒發現公婆不只是住一段時間,而是打算常住的時候,她就有些受不了了。 當然,米粒被她公婆差點逼瘋,也不止這些事情。還有就是,每天晚上公婆總愛起夜,雖然這也沒什麼,但是每次他們起夜,都會弄很大的動靜,不是在客廳里拉著椅子亂走,就是突然打開電視,還把聲音放很大聲。 說實話,就算是真的生活在農村的人,也沒有多少像米粒公婆這樣的人。所以,他們明顯就是故意的。 後來,米粒覺得忍無可忍了,所以就跟楊成提出了要讓公婆回農村住,畢竟公婆年齡不大,回農村還能種地。 聽到米粒對自己的父母下了逐客令,楊成心裡自然不舒服,尤其是母親那一哭二鬧三上吊的架勢,這更讓楊成決定跟米粒好好理論一番了。 ... 楊成說:「我父母怎麼就不適合住在城裡了嗎?難道他們就活該住在農村?憑什麼你父母能住大房子,我父母就應該回鄉下呢?」 聽到這話,米粒只覺得可笑,然後說:「你看看,自從他們來了之後,咱們過得什麼日子。隨地吐痰,只要我不收拾,家裡每天都臭氣熏天。每次上廁所,他倆都不沖馬桶,說是為了節約用水。 每天大半夜起夜,弄那麼大的動靜,你知道樓上樓下的鄰居給我打過多少次電話了嗎? 你父母適合在城裡住嗎?你摸著你的良心說說,他們到底適合不適合?我父母能住大房子,是他們自己有本事,而你父母呢? 你問憑什麼?我告訴你,就憑你住的房子,都是我父母買的,就憑你開的車,也是我父母買的,我父母住大房子,這是他們的能耐,你父母沒能耐,就怨不得別人。」 聽了米粒的話,楊成並沒有反思自己,反而扇了米粒兩個耳光。之後,他還高傲地說:「如果你再想讓我父母走,我還打你。」 ... 06 就是這兩個耳光,徹底打醒了米粒。 從小到大,從來沒人打過米粒,就算是米粒做了錯事,父母頂多也就是說教上一番。再說了,米粒從小就乖巧懂事,也沒做過很出格的事情。 米粒意識到了,當初父母反對自己婚姻的正確性,楊成自從結婚以後,「鳳凰男」特質就一點點地展露出來了。而她,非常後悔當初沒有聽父母的話。 米粒捂著臉,眼睛裡噙著淚水吼道:「滾,你們一起滾。這房子是我爸媽買的,你們家一分錢也沒拿。」 最後,米粒提出了離婚。 也許是看到米粒是認真的了,所以楊成就給米粒下跪道歉,楊成的父母也識趣地回了鄉下。 可是,這種傷害已經對米粒造成了,兩個人再也不可能回到最初了。 其實,這種關係,說到底還是因為兩個人之間的成長環境不同,而導致的。 也就是米粒父母所擔心的,門不當戶不對,很難幸福。 ... 當然,生活中也有很多門不當戶不對的人,結婚以後生活得很幸福。那是他們彼此是真心相愛,並且彼此的人品,以及兩家人的人品都還不錯。 可是楊成,以及他的父母,他們的人品,真的是有些低劣。 所以,結婚的時候,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腦,一定要認識清楚你結婚對象,以及他/她家人的人品如何,再考慮把餘生託付給對方。 END 今日互動話題: 你贊成婚姻中的,「門當戶對」才能幸福嗎? 請在評論區留言分享。
內容簡介
所謂社會創新,就是用創新的方法來解決社會問題,就是創造一種新的社會影響。本書透過十四個真實成功案例的深入訪談及專業的模式分析,提供新社會如何在偏鄉角落成形,在地根性與全球普性如何對話的全新思考與借鏡。
如果我們把臺灣定位為一個太平洋邊的國家,那麼東部就成為面對太平洋的 「前山」,而不是「後山」。──夏黎明,2011
長期被稱為「後山」的東臺灣地區,受限自然環境與國家區域政策的失衡,相對於「前山」的差異性想像,從過去的貶抑話語到今日觀光市場、文化政治正確輪轉下的浪漫詞彙,仍舊揭示著現實上區域發展在觀點、政策及資源上的跛腳。然而近年來地方上一個個根著在地、走出自主道路的發展故事,正扭轉著跛腳觀點下的花東發展想像,展現另種可能性的發展意義。
本書即針對不同類型的發展故事進行訪談,藉由分析其經驗,試圖探討在面對東臺灣當前重要發展課題上,其背後的社會創新意涵與發展模式分別帶來什麼樣的參照性意義。本書共分為六個章節,開頭主要探討這些不同類型的發展故事與東臺灣當代發展議題的關係,接著由各章節描述十四個發生在花東地區的故事發展歷程,按「農業、部落、偏鄉、生活」四項主題分析討論,最後歸納其在地創新故事的社會性意義,期望能為生活在花東地區或想移居於此而有所發展的人們提供參考方向與價值。
作者介紹
夏黎明 (1956-2015)
台灣師大地理研究所碩士,台東大學區域政策與發展研究所教授,東台灣研究會召集人。曾經在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民族學研究所,荷蘭Universiteit Leiden,英國Royal Holloway University of London擔任訪問學者。專業背景是人文地理學,長期推動和進行東台灣研究。早期關注自然環境,歷史發展,區位條件,國家政策,族群互動等對東台灣發展的影響。後期,則著重於地理想像,地方認同,地方自主發展等有關地方能動性的研究。著作有專書數本和論文數十篇。影響學界甚深的代表著作有:一、〈大城鄉四股與尤厝的生活方式:位置與地點的解釋〉(1985);二、〈鄉土定義之分析〉(1988);三、《清代臺灣地圖演變史》(1996);四、〈社會創新與地方發展能動性:東臺灣的個案分析〉(2014)。
林慧珍
德國University of Leipzig/波蘭University of Wroclaw全球化研究碩士,東台灣研究會專案經理。2010年透過浩然基金會另立全球化計劃資助,於中國滋根鄉村教育與發展促進會長期執行村校綜合發展項目。2013年始與東台灣研究會夏黎明教授進行東台灣區域發展等有關社會創新與地方能動性的研究。
目前生活在臺東,深為地方每一個堅持根著在地、面對全球議題而努力解決問題的能動性所感佩,期許自己也能深根努力。
目錄
【推薦序一】故鄉、故人、故事;新思維、新價值、新思維、新想像 /黃宣衛
【推薦序二】根蒂在手,行止在我:編織花東新想像 /鄭漢文
◎十四個地方創新發展故事列表
◎個案地理位置資訊
【序曲】花東列車駛向何方
◎ 全球化與東臺灣當代發展議題
◎ 十四個發展故事的背後──在地能動與社會創新
◎ 方法與文本說明
【PART1】田地裡的新芽
◎ 走進加納納:一個花東部落合作農場的茁壯
◎ 大王菜舖子:一個社區支持型農業的微型企業
◎ 花蓮好事集:搭建生活想像的平臺
◎ 夏耘農莊:在鹿野扎根茁壯的秀明自然農法社群
【PART2】蛻變中的部落
◎ 奇美有夢:一個海岸阿美部落十年轉型過程
◎ 小米工坊:以拉勞蘭文化復振為核心的部落產業創新
◎ 鸞山森林博物館:從街頭到家園,堅守部落的自主
◎ 巴喜告經驗:追求學校部落同步成長的原住民教育模式
【PART3】點亮社會角落
◎ 五味屋:發展偏鄉教育契機的社會企業模式
◎ 向陽薪傳木工坊:兼具公益與營利的部落產業可能性
【PART4】花東生活價值新視野
◎ O’rip生活旅人:筆觸下的花蓮生活新關懷
◎ 法采時光:傳遞花蓮生活新價值的傳教士
◎ 藍色日出:一份早餐裡的創新與堅持
◎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以海為航行座標的行動者
【終章】新想像.新動力.新地方
◎ 在地創新故事的社會性意義
◎ 差異化帶來的挑戰與優勢:花東發展的條件
【後記】
【跋】眾人的溫暖匯注完成的一本書
序
故鄉、故人、故事;新思維、新價值、新想像
黃宣衛(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研究員)
出生在秀姑巒溪畔的玉里鄉下,及長,又負笈南勢平原上的花蓮,一直到高中畢業到臺北唸書之前,中央山脈與太平洋之間便是我成長過程中主要的活動範圍。離開學校就業之後,長期居住在臺北,但東臺灣卻始終是念茲在茲的故鄉。
因為這樣的故鄉情結,我的人類學研究以東臺灣為主要場域,也因此結識了夏黎明教授。記得是1995年間吧,在夏老師居間牽線下,我有機會負責臺東縣史阿美族篇的編纂,也從此跟他一手創辦的東臺灣研究會結下不解之緣。屈指算來,與夏老師相識至今,已經整整二十年了。
這本書是夏老師生前戮力進行的計畫之一,很可惜他沒有機會看到這個計畫的最後成果。由於我從2012年2月初借調到東華大學任職,也參與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所以跟夏老師退休後的研究興趣高度重疊,也有許多機會和他討論書中的案例故事。如今細讀書中內容,百感交集。
東臺灣的未來發展何去何從?相信這是許多人共同感興趣的課題。夏老師在本書的扉頁中以「花東列車駛向何方」,表達了他對這個課題的高度關切。事實上,他於2010年夏天從臺東大學退休,2011年便因花東條例通過,積極籌組「花東公民論壇」,以實際行動投身於東臺灣的區域發展。這本書是他關心東臺灣未來發展的一個環節。
本書作者林慧珍小姐畢業自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文系,其後又遠赴德國萊比錫(Leipzig)大學與波蘭弗羅茲瓦夫(Wroclaw)大學取得全球化研究碩士,2013年起加入夏老師主持的東臺灣研究會,在花東兩縣執行數項研究計畫,包括本書的調查研究在內。由於有這樣的背景,林小姐對東臺灣有相當深刻的了解,也熟悉全球在地化的相關議題,又親炙夏老師多年,是繼承夏老師遺願完成此書的最佳人選。而且中文系的訓練使其文筆流暢,增添了本書的可讀性。
由於地理條件與歷史發展等因素的交錯作用,長期以來,東臺灣在財政上高度依賴中央政府,地方自主治理的權力與能力不足;也缺乏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左派勞工與中產階級,公民社會能量薄弱;傳統社群在殖民歷程中逐漸崩解;加上青壯人口大量移出;這些現象都是東臺灣在發展上必須面對的課題。
這本書提出差異化的論點,亦即主張勇於面對花東的現況,設法將以前認為的發展劣勢轉為優勢,創造一個嶄新的地方。書中選擇的十四個案例,都具有社會創新的意涵,而且展現出很不一樣的思維與價值,提供了對東臺灣未來發展的新想像。若這樣的趨勢持續擴大,成為主導花東發展的主流思潮,則原本被視為偏遠、落後的「後山」也可能變成「前山」,變成整個臺灣未來發展的領頭羊。身為花東子弟,衷心期盼這一天的來臨!相信這也是夏老師的最大遺願吧!
推薦序二
根蒂在手,行止在我:編織花東新想像
鄭漢文(臺東縣延平鄉桃源國小校長、東台灣研究會董事長)
花東縱谷本是以原住民做為主體的傳統社會,隨著歷史的變遷,一次次雙向性的移動與遷徙──集團移住與外部移民,不但改變了原有的社會結構,也帶出了當下多元異質鏈接的社會環境。在這同時,人對土地的認同和人際間對應的關係,經常徘徊於逃離與定著之間,這讓無根的苦難超越了歷史化的困境;而困境的部署,卻也讓這裡的人民,在荒蕪的年代栽種出新的希望,一如以臺灣為散布中心的五節芒,在最貧瘠的土地展現最堅強的生命力。
布農族稱五節芒為padan,隱含著「引路的人」之意。2013年東華大學人社一館的【文化沙龍】,夏黎明以〈社會創新,行動研究,與面對全球化下的花東發展〉為題開講,開啟了當代東臺灣發展的雙重性:整合與區隔/政府與民間對話的扉頁。這個思維隨著小英基金會的贊助,本著議題之一的〈根著與超越:一些個案分析〉,一路帶著研究人員在花東縱谷上來回穿梭。三年多來超過廿個點的田野採訪與研究,著實看見地方作為行動主體的力量,在部落、在農業、在生計上,各自以適切的方式,展現不同的契機。
《編織花東新想像──十四個地方創新發展的故事》的出版,呈現了新社會如何在偏鄉角落成形,也引發了邊陲的地方意識如何做為中心決策的再思考,其同時也提供了在地根性與全球普性對於生命價值的重新認定。可惜也可喜的是:「文本誕生,作者已死」;第一作者雖然無緣看見撒下的酵母已化成菌絲的擴展,讓人與物的本質產生根本性的轉變;然而,作品本身在完成的當下,已經給出了自身的生命意義,同時也給出了作者的精神價值。
展望未來的階段,東台灣研究會除了關注縱谷力量的持續散發外,也將關注太平洋濱、離島或山巔等空間不斷積蓄的力量。相信不久的將來,每一個地方的故事,會像成串的根莖一般,以聯繫性、異質性和非預期性的多元生成,豐厚這塊土地的子民,點亮東臺灣的幽暗角落。
最後,藉著序文的一角,以最誠摯的心,感謝慧珍在夏老離世後,毅然的完成本書的編撰;同時也感謝中研院黃宣衛、林玉茹,以及曹昌平、趙川明、李玉芬、陳文德、陳鴻圖和夏老遺孀淑玲等多位老師的指導與校稿;最最要感謝的是東臺灣叢書及期刊的付梓,多年來承蒙曹永和基金會的鼎力襄助,才得以讓持續在臺灣東南邊陲進行人文與地理、空間與歷史的研究成果,一一的擺上做為彼此心靈交通的文化饗宴。
後記
執筆至此,彷彿抬頭便可瞥見,您就在東岸海上雲端,露出一貫的笑容。天空此時更加明朗,遠方的綠島清晰可見。這半年間與您遙遠的共筆,書的結果或許不是您在意的,而書的完成,或許您才覺得,對曾經幫助我們訪調的朋友有所交代,也或許,才認為對得起這些在東岸土地上認真生活的人們。──敬本書作者之一,夏黎明老師
對經常自許獨立研究者的夏黎明老師而言,花東區域發展一直是他所關心的課題。特別在2011年「花東地區發展條例」通過後,以及一連串的施行計畫,是轉機,也是風險。對夏老師而言,他明顯感受到地方動能的浮現,在地公民意識正逐步提升。正逢自大學教職退休的他,積極投入民間發展,除了參與「2022花東願景公民論壇」的運作,也自2013年初著手進行小英基金會所支持的「根著與超越:面對東臺灣當代發展議題計畫」,亦即此書的前身──地方創新發展的個案調查。
每一個發展故事的走訪調查,夏老師總與計畫夥伴們親力親為,經常開著他的小黃車縱橫山海省道,駛入迂迴曲折的海岸山脈,甚至縱谷、南迴山區部落間。然而一次次漫長的訪談過程中,收穫最大的往往是我們。無論是對友善土地堅持的大王、顏嘉成、黃正宏、陳預英、吳其璁、林義隆,或是堅持部落自主的吳明季、戴明雄牧師、撒奇努、利曉鳳、阿力曼、鄭漢文校長,又或是專注部落就業機會發展的孫瑞隆、偏鄉教育機會發展的顧瑜君老師,以及為著實現花東生活價值而深深扎根的廖鴻基老師、賴威任、賴冠羽、江英煜、王玉萍、蘇素敏、陳亞平與黃啟瑞等受訪者,每一位本身都是精彩的生命故事。他們言談之間流露的誠懇,道出對花東這片土地的情感與努力,理想在漫長的時間軸裡緩慢地推移、擴散。我們往往學習到的,不僅是方法,更是那背後如此堅持與在乎的理念。
或許就在不斷領受訪談的感動之餘,促使夏老師決定將此調查計畫出版,他說過,每個地方發展故事的背後,深具意義、歷程艱辛,如果不能以出版的方式被看見,便可惜了那些努力的汗水。然則,一旦涉及出版,要能顧及呈現地方發展的心路歷程、又須具備原有調查的分析視角,以及整體要表達的意義、甚至可讀性等諸多考量,這樣一本書的完成便因此複雜起來。曾經,夏老師與計畫夥伴為著每個發展故事的創新性有過無數次的討論,為著個案的揀選標準與揀選過程中經常意見相左,甚至質疑這些調查究竟是否成熟到可以出版,花東還有許多發展故事正在發生,尚未能真正走訪。於是,一本書的形貌,就在這經常來來回回的辯論之間緩慢雕刻著,而夏老師也在這段時間裡帶著他未完成的心願離開了我們……。
接下夏老師的棒子,是理解老師急切地想完成這本書的念頭,是明白急切的背後,希望藉由這本書傳達,在這片花東土地上生活的人們努力創新求發展的過程。過去,只要坊間一出現關於介紹花東人文與發展的新書,夏老師便馬上拿給我看,直說道,我們的出版很重要,因為這不是一本在形塑花東的美好想像,鼓勵人前來移居的書,而是一本道盡美好想像的背後,所混雜失敗與成功經驗的汗水,滲入土中滋長花東養分的書。當下,一方面,承接夏老師這樣的期待,另一方面,卻也不免小心地質疑我們究竟有多少能力去支撐起這樣的出版目的,又或者,這樣的出版目的具有多少實質上的意義?
於是,心頭抱持這樣的疑問,在這半年的撰寫過程中,爬梳夏老師生前關於花東的論述,站在東海岸聽著湛藍如常的浪聲,不停地與遠方的他對話。寫到書的最後,當這些地方生活場景歷歷在目,每位受訪者忙碌的身影穿梭其間,那畫面躍然而起的瞬間,彷彿有些明白,究竟這本書所能提供的主要意義為何:書裡頭的每一篇故事,獨立起來都是個精彩的歷程,也具個別啟發,然而一旦集結起來,它變得更有力量,將更有機會形成論述,為花東發展提出重要的參照。
這本書,或許陳述不夠周延、分析不盡完全、論點也非全然強而有力,卻都是為著實現可能性的一種嘗試。感謝所有花東夢想的編織者,那些曾經接受我們訪問的朋友、師長與前輩們;也感謝協助編織成網的夥伴們,參與計畫訪談與紀錄的許珊瑜、洪翠苹、林明玉,和莎伊維克.給沙沙;以及,特別感謝讓《編織花東新想像》有機會得以成型的東台灣研究會的董事們,以及協助出版的曹永和基金會。同時,在形成出版的過程中,上述的師長、朋友與夥伴皆個別協助訪談文章的校訂,並感謝戴興盛老師、吳勁毅、蘇羿如、陳君明等人的外部協助校訂。此外,特別感謝東台灣研究會董事趙川明老師對史實方面的校訂,黃宣衛院長協助出版工作的主持,以及林玉茹老師協助綜纜本書的檢閱與修訂。
林慧珍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3279044
- 叢書系列:
- 規格:軟精裝 / 520頁 / 14.8 x 20.9 x 2.6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本書分類:> >
- 本書分類:>
內容連載
花東列車駛向何方
花東列車,日夜奔馳,是東臺灣的交通大動脈。只是,在臺灣鐵路系統中,花東永遠是最後完成的一段,速度永遠最慢,設備永遠最老舊。
這,是花東的命運?
然而,資本主義邏輯下形成邊陲功能性質的花東,於近年來全球化衝擊下所探尋另一種發展可能性的風潮中,以地方為主體的價值與資源運用,再次被開啟重新審視的可能。
然後,有一群生活在花東的人,試圖翻轉命運,將最遠、最慢、最低、最差,種種區位上的不利因素,發揮充沛的想像力,轉化成為差異化的發展條件。
這群人不但扎根在地,同時又摸索出獨到的策略,帶來新的社會價值,突破在地的困境,逐步實踐其發展想像,驅動花東不斷向前,進而成為東臺灣未來發展上的可能新模式。
──夏黎明,2014
全球化與東臺灣當代發展議題
昔日稱為後山的花東地區,自然環境極為特殊,族群分佈差異多元,在其孤立的區位特性下,致使自十七世紀荷蘭時代以來歷代政權介入的力量,甚至治理型態有所不同,形成迥異於西部發展的政經社會與文化的區域特色。然而,東臺灣地區在其發展程度和角色上,與島嶼臺灣進入世界版圖的經貿關係、國際形勢密不可分,連動影響歷代政權針對此區域的特殊性與資源運用,產生了各異的治理思維與政策,也因此造就了東臺灣在當代發展上特有的議題與情勢。
文章來源取自於:
壹讀 https://read01.com/zynEAOK.html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888words/products/0010735969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立刻下架。
DMCA:dmca(at)kubonews.com
聯絡我們:contact(at)kubonews.com
鹿港頻尿改善中醫診所芬園頭暈改善中醫診所建國科大附近推薦大量出汗改善中醫診所
二水心臟無力感改善中醫診所 水里體溫控制功能異常治療有效中醫診所 這間南投中醫診所很大推,睡眠障礙改善很多二林不用安眠藥治療中醫推薦 仁愛鄉記憶力減退中醫推薦 網友都推薦到這間溪湖中醫診所,失眠睡不著改善很多彰師大附近推薦頻尿看什麼科 鹿港消化功能異常治療中醫 彰化這間中醫診所看診態度好,睡眠障礙改善很多埤頭情緒緊張治療中醫 秀水四肢麻痺中醫推薦 大家都推薦這間南投中醫診所,失眠睡不著改善很多